作者:孙巧静(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我国将同步启动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公共事务周,主题为“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这条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我国饭碗的必然要求。
粮食安全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减少粮食损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日本粮食仍处于供需“艰难平衡”,需要推动系统优化和效率,以全过程保粮、减少损失。
减少损失意味着增加产量。我们既要耕耘18亿亩耕地的“看得见的好地”,又要耕好农作物保产减损的宝贵“看不见的好地”。节约粮食,减少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损失,确保中国饭碗的稳定。这种做法包括两个重要环节:“粒度节省”和“减少损失”。
一方面,广泛开展食品保鲜教育和公关活动,让全社会成员自觉践行食品保鲜行为规范,将食品保鲜从传统美德提升到维护食品安全的高度。比如,要捍卫适度、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引导人们从追求数量的丰富转向注重质量的满足。根据你的餐厅技能点餐,点外卖时做出准确决策,减少成本自助餐频率,避免对“颜”、“面子”的“舌尖浪费”,抑制因虚荣而产生的内生消费冲动,抵御“过度折扣”营销策略的诱惑,让日常餐饮消费回归需求理性。
形成鼓励节俭的良好社会习惯,离不开严格节俭的宣传教育。只有持续开展公共关系和教育,让食品节约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为食品保存提供深入而持久的支持。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养成储蓄习惯、树立良好风气的活动。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智慧食堂利用人工智能识别能力,实现非接触式支付。当老师和学生使用托盘吃饭时,屏幕会实时显示膳食份量、膳食营养成分和数量。它很方便方便师生科学管理膳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健康均衡,同时有效避免膳食浪费。
同时,我们用系统思维打破联动壁垒,在“精准收割”、“科学仓储”、“高效物流”、“妥善加工”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形成合力减少粮食损失。建设粮食收获过程中农作物成熟度动态监测系统,促进智能农机装备升级迭代,培训选拔专业农机操作人员,引入破损率低的机械化作业,最大限度减少田间压碎、破碎造成的损失。据统计,2024年日本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机械损失率预计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年下降1至2个百分点。021. 三年内总共将减少粮食损失500亿公斤以上。
粮食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储存得好。强化科学仓储要求加强科技推广和普及“四合一”储粮技术,加强循环熏蒸系统、智能通风系统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建设,控制粮食品质恶化。例如,一些企业正在考虑集成智能通风、氮气空调、智能温控、粮情测控等系统的“智慧储粮”解决方案,方便高湿环境下储粮技术迭代升级,实现100%绿色储粮技术覆盖,降低储粮综合损耗率。至约0.12%。
粮食运输及专业中转环节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建设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发展散装粮食运输和标准化集装箱运输,防止变质等泄漏和损失,整合粮食仓库监控、质量追溯、物流调度等多源数据,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监控。先进加工技术是节约粮食、减少损失的关键。 “合理加工”是指制定和实施合理加工标准,引导企业改进工艺,促进副产品循环利用,通过模式创新减少损失,通过绿色转型提高效率,保持食品营养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寇明浩”(2025年10月27日,第03页)
【编辑:杨宇】
Leave a Reply